摘要:故之南郊,明不得欺天也。 ...
就重卦之人与卦爻辞作者,后世微有歧见。
在人类财富不断加增的过程里,人类亦开始堕入无止无休的罪恶之中。或者换句话说,只有内外因的结合,才能达到其现实性。
"[1]) 孟子以水往低处流的自然习性来说明人性本善,除非受了外力的牵引或迫压,才可能变为不善或恶。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,而是我本身固有的。纵性情,安恣孳,而违礼义者为小人。我们不能使猛兽而不食人,也不能让畜牲而通礼义,也是这个道理。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,可以听之聪不离耳,目明而耳聪,不可学明矣。
说来相映成趣,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,除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,还有一个主张性非善非恶的告子,使这一问题的论证更显精彩。因此,仅就人类最根本的欲望而言,它的满足,是必须具备内因和外因的。(21)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二,《谥》,上册,第67-68页。
(17) 《白虎通义》所讲的礼治秩序就是三纲六纪的政治社会秩序,维护这一种礼乐秩序既是目的又是手段。后承主匡正常,考变失,四弼兴道,率主行仁。《钩命决》曰:天子,爵称也。……五帝无有天下之号何?五帝德大能禅,以民为子,成于天下,无为立号也。
⑤《白虎通义》在卷二《号》章规定: 帝王者何?号也。故一公三卿佐之,一卿三大夫佐之,一大夫三元士佐之。
《白虎通义》强调,君王立三公、九卿等以治理天下,既是帝王的政治安排,也是对天意的顺从。(13)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五,《诛伐》,上册,第211-215页。号者,功之表也,所以表功明德,号令臣下者也。(19)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一,《爵》,上册,第16-17页。
⑥《白虎通义》在卷二《谥》章规定: 天子崩,臣下至南郊谥之者何?以为人臣之义,莫不欲褒大其君,掩恶扬善者也。《白虎通义》作为君主政治的政典,必须确立国家治理的重大原则和方法。所以,《白虎通义》中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倡导的为政以德、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,它十分巧妙地将君主、大臣拥有的政治权力、社会荣誉与相应的政治责任、道德义务统一起来。③可见,《白虎通义》是两汉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著作,集中体现了两汉今文经学的学术思想。
颛顼有天下,号曰高阳。汉代儒家思想源于先秦原始儒家,原始儒家学者目睹诸侯争霸、民生涂炭的严峻现实,为限制君权、反对暴政,故而系统地提出了为政以德、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。
儒家经典的原始文本产生于上古三代特别是西周,而作为经典体系的成型则是在春秋战国。内容提要:《白虎通义》是汉代士大夫与帝王在合作过程中而达成的政治盟约与文化共识。
……诸侯之义,非天子之命,不得动众起兵诛不义者,所以强干弱枝,尊天子,卑诸侯也。……死乃谥之何?《诗》云: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其次,《白虎通义》又应该看做是汉代的重要经典著作。《论语》曰: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注释: ①《尚书正义》卷七,《胤征第四》,李学勤主编: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二册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,第183页。显然,《白虎通义》作为汉章帝临制亲决并希望解决的是政治制度、君主施政、国家治理、社会礼仪、意识形态等重大实际政治事务,故而《白虎通义》首先是汉代的国家政典。
⑨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四,《封公侯》,上册,第130-131页。(14)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九,《五刑》,下册,第437-442页。
《乐》仁、《书》义、《礼》礼、《易》智、《诗》信也。汉代士大夫就是通过引用《五经》的经传以及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等汉儒遵崇的儒家经典,来确立汉代政治制度、国家治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。
六纪者,谓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诸舅、师长、朋友也。天道莫不成于三:天有三光,日、月、星。
⑧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二,《号》,上册,第47页。恭俭庄敬,《礼》教也。《论语》曰: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。根据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的记载,董仲舒说《春秋》事得失,《闻举》《玉杯》《蕃露》《清明》《竹林》之属,复数十篇,十余万言,后人将他的著作编成文集,初名《董子春秋》,后将其首篇《蕃露》列入书名,遂成董子《春秋繁露》。
又曰:敬诸父兄,六纪道行,诸舅有义,族人有序,昆弟有亲,师长有尊,朋友有旧。所以,《春秋繁露》是从儒家经典中引申出国家典章制度、经世大法的政典,而《白虎通义》的特点是由国家典章制度、经世大法的政典溯源经典。
虞者,乐也,言天下有道,人皆乐也。《白虎通义》确立的全部政典大事,包括爵、号、谥、五祀、社稷、礼乐、封公侯、京师、三军、诛伐、谏诤、致仕、辟雍、灾变、封禅、巡狩、考黜、王者不臣三纲六纪、五刑、五经、崩薨等,它们得以确立、规范的思想基础、历史依据全部来源于儒家经典。
《春秋繁露》可以说是董仲舒以《春秋》公羊学为主、兼及其他的政治化经学的专著,也是他的经学代表著作。而《白虎通义》作为汉代王朝的政典,是汉章帝召集汉代士大夫参加、但是由汉章帝本人临制亲决的一次有关国家政典的协商、讨论大会,必然会体现出君主在接受儒家士大夫思想时的政治方面的强势态度。
可见,这一次会议的参加者主要是汉代朝廷负责国家典章、礼乐制度等方面顾问应对的政要和经学领域相关文化教育官员,他们要为汉朝的政治制度、礼仪规范、意识形态、文化教育承担责任。(19)《白虎通义》卷二《号》章对五帝三王的名号也作出政治责任、道德义务的解释与规定: 夏者,大也。其次,作为一部儒家经学的大典,《白虎通义》通过大量引证儒家经典来表达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理念时,使得《白虎通义》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儒家经学著作的特点,是汉代士大夫的思想表达。《白虎通义》作为帝国政治的政典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那么,《白虎通义》则是士大夫与帝王在合作过程中成型的文化共识与政治盟约。《王制》曰: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
所以,《白虎通义》不仅仅是汉章帝主持制定的政典,由于这一部政典的依据全部来源于儒家经典,故而它又是一部依托经典的政典。将东汉班固的《白虎通义》与西汉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做一比较,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视角。
《礼经·解》曰:温柔宽厚,《诗》教也。……礼所揖让何?所以尊人自损也,揖让则不争